索 引 號: 13502/2022-00356 | 主題分類: 其他 | 發布機構: 市政府辦公室 |
文件編號: 承市政辦字〔2021〕127號 | 有 效 性: 有效 |
承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承德市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自治縣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區、御道口牧場管理區管委會,市直有關部門:
《承德市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承德市第十五屆人民政府第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承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30日
(此件主動公開)
承德市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根據《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按照“實事求是、適度超前”的原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應導向,全面總結“十三五”時期氣象發展成就和不足,明確“十四五”時期氣象發展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十三五”期間,全市氣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了應有貢獻。
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服務成效明顯。構建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加強與防汛、自然資源、環保、民政、應急、住建等相關部門合作,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聯動機制。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辦公室與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實現“兩辦”聯合會商、信息共享、共同組織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廣。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完成了冰雹、霜凍、雷電、大風、泥石流、滑坡等6個災種的災害風險區劃。各縣(市、區)全部完成了“六個一”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實現全市信息員隊伍村(社區)全覆蓋;建立氣象災害防御信息庫11898人。相比2015年底,至2020年底,全市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GDP總量比值降低至0.25%,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到91.86分。
公眾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開展了“一縣一品”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成立了“河北省馬鈴薯農業氣象專家團隊”,完成了豐寧黃旗貢米、寬城板栗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探索開展了平泉食用菌、圍場馬鈴薯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業務,直通式氣象服務覆蓋85%以上的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塞罕壩氣候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圍場縣成功申報中國天然氧吧,開展了森林草原防滅火、水庫調蓄水、林業、交通、旅游、環保、供熱、供電、等專業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建成“空地結合、以點帶面、覆蓋全區”的作業區域,年均增雨1.5億立方米,在抗旱、防火、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業務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建成空、地、動態全方位監測系統。新建各類氣象觀測站70個,其中兩要素氣象觀測站50個,六要素氣象觀測站20個,升級改造暴雨站、兩要素站為六要素站70套;新建風廓線雷達2個,完成了塞罕壩氣象站的升級改造,更新了DZZ4站一套,增設了一級輻射站、紫外線觀測大氣氣溶膠觀測站(PM10、PM2.5)、大氣負離子觀測站、大氣電場儀、兩套自動土壤水分站等觀測儀器。氣象裝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完成氣象應急指揮車4G通訊系統改造,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大修。氣象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完成市縣局網絡機房標準化改造,建立氣象數據傳輸和業務辦公通訊雙線路,完成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建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大幅提高,預報能力取得新突破。精細化預報預測質量明顯提高。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近五年平均達到90.0%,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45分鐘,在格點指導預報產品基礎上,制作了本地1-3天逐小時1公里、4-10天逐3小時5公里客觀要素預報。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落實科技創新鼓勵政策,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組建了“王宏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016-2020年自立科研課題共88個,申報省局課題17個;各種刊物共發表論文87篇,其中核心刊物12篇;軟件著作權12項,獲國家專利1項,國家版權1項。
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人員學歷、專業結構得到明顯改善。與2016年初相比,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才比重達到86.8%,增長15%。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10人,在聘正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17人。人才培養效果顯著,入選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暨青年英才”第三層次人選8人,為4名“三三三人才暨青年英才”聘請優秀導師,到中國氣象局作訪問學者1人,以吳萍萍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基層人員嶄露頭角,斬獲多項全國、全省大賽大獎。
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市政府將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納入專項考核。建立了與氣象事權和支出責任一致的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有效落實。制定部門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建立重點監管單位數據庫,制定并完善部門“雙隨機 一公開”監管機制,修訂、制定涉及綜合協調、行政管理、應急管理、賬務管理、后勤管理、作風紀律等管理制度36項。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成績顯著。市局機關黨委連續18年獲得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市局保持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氣象部門文明臺站標兵稱號,8個縣局均獲評市級文明單位稱號,4個縣局獲得全省氣象部門文明臺站標兵稱號。
臺站面貌大幅改善。市局院落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完成平泉、隆化、豐寧氣象局整體搬遷和興隆、圍場、寬城、灤平的現代化業務平臺及配套設施建設任務,完成寬城、圍場氣象科普館建設,形成了一站一景一特色的基層臺站風貌。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
黨中央對新時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承德地形復雜、氣象災害頻發多發、防災減災能力脆弱、各種風險相互交織。黨和國家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新部署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加精細和直接的要求,對應對重大氣象災害提出了新的考驗,防災減災救災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近年來,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要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持之以恒做好防災減災救災氣象服務工作。要補齊短板,加強基礎業務能力建設,強化核心預報水平提升,要及時準確的發布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信息。
建設“生態強市、魅力承德”提出新要求。國務院批復承德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承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際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區兩城”發展定位和“1266”發展戰略對生態文明氣象服務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氣象科技在科學認知、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使命和擔當越來越重大。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需要更多氣象科技支撐,“天藍、地綠、水秀”承德對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的新要求。以“云大物移智”為代表的新技術飛速發展,并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氣象業務的各個方面,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氣象管理方式、氣象服務業態都將發生深刻變革。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加快科技創新,推進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氣象現代化,需要進一步破解發展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協同推進、提質增效,加快科技創新。
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的新要求。在新業態發展的改革大潮中,氣象事業面臨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工作領域的深度調整,全面深化氣象改革是氣象部門推進氣象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破解制約氣象事業科學發展和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束縛,解決全面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動力不足問題,加快形成有利于氣象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
“十三五”期間,我市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明顯。但與黨的十九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新要求相比、與社會公眾不斷增長的氣象服務需求相比、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
滿足公共需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產品與政府決策要求和社會大眾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消費需求還不匹配,氣象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產品及時性、精準度、覆蓋面、便捷度不夠。
氣象核心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強化。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產品釋用能力、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分辨率和針對性、時效性尚不能達到社會期望,綜合觀測能力有待提高,地基探測尚存在盲區,垂直探測能力不足,觀測裝備保障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強,氣象業務信息化支撐能力薄弱,信息資源共享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服務精細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氣象產品內容精細化、針對性不斷增強。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綠色能源、旅游康養等現代產業發展對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基礎業務支撐不夠和高質量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的矛盾較大程度存在。
科技引領和創新驅動能力有待加強。相對事業發展的需求,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及人才儲備不足,科技創新滯后和人才活力不足,對現代氣象業務支撐保障能力不夠的現象仍然存在,現代氣象業務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體系建設之間的整體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蒲泄芾砗腿瞬排囵B、評價、激勵機制仍需完善。
依法履職和科學管理能力仍顯不足。氣象事業發展還存在區域不平衡現象。氣象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的財務渠道有待進一步完善。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對河北對承德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發展理念,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積極融入我市“三區兩城”發展,扎實推進承德生態氣象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加快科技創新,落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把氣象現代化作為事業發展總抓手,以提升業務服務能力為主線,以信息化促進現代化,大力發展以智慧氣象為標志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實現新時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新時代“生態強市、魅力承德”貢獻氣象科技力量。
堅持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承德市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到位,確保氣象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
堅持科技引領。突出科技引領,順應信息化、智能化趨勢,聚焦氣象預報預測能力提升,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堅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發展研究型業務,促進氣象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抓住承德進入高鐵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強基固本,對標京津引智,補齊發展短板,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推動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需求導向。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無縫對接黨委政府和公共服務需求,加快“+氣象”服務新模式的融合發展,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社會均等化,實現氣象資源和產品共享共用,大力提升氣象公共產品供給能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業務、服務、科技創新以及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業務發展整體推進,氣象服務突出區域特色,科技創新方向聚焦,利用系統觀念全面推進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以服務承德市經濟發展和重大決策部署為重點,建成趨利避害并舉的氣象服務體系,智慧精準的氣象業務體系,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氣象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氣象監測分辨率達到5公里,降水、氣溫等要素預報準確率較“十三五”提高3%,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60分鐘,天氣預報預警準確率達到90%以上,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達到98%,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6%以上,年人工增雨(雪)2億噸,氣象在我市防災減災救災中發揮先導作用,承德生態氣象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承德模式,實現“在全國有影響、在全省有引領、在全市有作為、在全民有口碑”的“四有”目標,氣象科技服務“生態強市、魅力承德”高質量發展支撐和貢獻率顯著提升。
氣象服務智慧高效。“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逐步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聯動機制得到有效落實,氣象預警信息基本實現及時、滾動、靶向、全覆蓋。城鄉一體化公共氣象服務更為高效,重大活動和重大突發事件氣象保障能力滿足需求,智慧氣象服務得到長足發展,專業氣象服務在多行業得到融合發展,開放、多元、有序的氣象服務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提高,公眾滿意度穩定提升,基本實現服務精細。
綜合業務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建成布局科學、功能完善、自動化程度高、運行可靠的智能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立體化、廣覆蓋、高協同的觀測網基本形成,“部門主導、行業協作、社會參與”的綜合觀測與保障體系,基本實現監測精密。建立較為完善的“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的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體系,基本實現預報精準。市縣氣象信息網絡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形成統籌、集約、高效、共享的氣象信息化業務體系。
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能力明顯提升。生態監測和衛星遙感解析應用及生態環境監測評估產品常態化、業務化運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決策支撐能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在多行業發揮顯著效益。參與大氣環境、生態環境治理的決策支撐能力不斷提高,生態氣象監測和科技創新體系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天然氧吧城市創建取得豐碩成果,形成品牌效應。云水資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形成空地聯合的作業體系,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能力和效果評估水平得到提升,保障承德生態涵養、綠色發展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凸顯。
發展環境與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氣象法規、規章及制度體系更加完備,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有效落實,依法管理水平明顯增強。公共財政保障機制更加健全,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全面落實,預算管理體系更加規范。部門黨建水平進一步提高,氣象文化建設內涵不斷豐富,文明單位創建取得新突破。氣象科技創新主體、載體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驅動現代氣象業務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更加健全,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構建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提升立體協同監測能力。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遷址升級承德C波段多普勒雷達為S波段雙偏振雷達,增建豐寧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1部和寬城X波段雙偏振雷達1部,智能化升級改造9個國家級自動氣象站和60個地面天氣站;建設農業氣象觀測站10個、自動土壤水分站智能化升級9套、新建6套;新建城市氣象監測站30個,交通氣象觀測站2個、旅游氣象觀測站4個,新建694個雨量站,達到燕山暴雨易發區行政村全覆蓋,遴選山區災害觀測站實施北斗通信升級改造。加強大氣垂直探測能力建設,建設智能垂直廓線監測系統一套,微波輻射計3個、毫米波云雷達1個、氣溶膠激光雷達2個、大氣穩定度監測儀1套,激光雨滴譜8個、三維閃電定位儀3套、大氣電場儀10套等專業探測設備。構建立體協同監測網,在燕山南麓暴雨區和接壩地區布設斷面立體綜合觀測系統,新建高山自動氣象觀測站3套,彌補氣象災害重點區域監測盲區,在御道口建設衛星遙感地面校驗站。圍繞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在豐寧和塞罕壩建設陸-氣通量監測站,建設林地和草原、濕地3種下墊面類型的生態監測站。開展區域站探測環境治理,確保觀測數據的代表性,發展公眾參與的社會綜合觀測體系,提升部門多源探測信息的共享和開發利用程度。
發展觀測資料綜合應用技術。強化重大(突發)災害性天氣實時監測分析,加強多行業氣象探測資料的匯交共享,加強生態氣象、環境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綜合應用能力,豐富氣象監測服務產品,形成涵蓋生態涵養、森林草原防火、水體監測等系列化監測產品。
加強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建設綜合氣象業務監控平臺(天鏡),增強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集約化、規范化保障能力。提升氣象裝備保障集約化監控和管理水平,建設標準化裝備倉庫,建設市級標準化監控、維修平臺、標準化計量實驗室和裝備實訓平臺。
發展智能預報預測系統。強化重大氣象災害、局地突發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的提升,發展精細化、客觀化預報預測技術,加強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的應用和訂正能力,打造智能型、協同性、開放式的氣象綜合分析與預報預測平臺。
發展山地高原精細化預報。引進具有復雜地形適應性的短臨集成分析預報INCA業務系統,建設智能預報業務系統,完成高時空分辨率的智能網格業務本地化應用。引進冬奧服務保障團隊技術,提升山區、高原的預報預警精細化水平,增強復雜下墊面環境數值預報的訂正能力,補齊精準預報、精確預警能力不足的短板。
3.發展智慧供給的精細服務
智慧感知。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用戶需求動態感知業務,開展用戶數據融合分析和挖掘應用,建設分眾氣象服務需求快速更新迭代系統。
智能制作。發展自動智能的氣象服務產品制作技術,建立基于影響的氣象服務指標庫、算法庫和知識庫,建設智慧氣象服務引擎和開放式、基于云架構的智慧氣象服務平臺,形成智慧氣象服務支撐能力。
精準供給。發展基于需求的精準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大力發展以基于位置、基于場景、智能定向信息發布為顯著特征的伴隨式無感氣象服務供給模式,發展氣象服務融媒體平臺。
強化數據業務支撐能力。升級改造信息網絡業務系統。依托河北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加快“云+端”氣象業務系統本地化、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開展多源大數據融合研究,建設多源信息融合和應用平臺。
強化信息網絡防護能力建設。加強市縣兩級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建立安全可視、持續檢測、聯動防御的安全體系,全面提升安全技術防護能力,實現全網安全態勢統一感知、預警,提升整體安全防護能力。加強信息網絡安全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安全技術防護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強化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升信息系統的恢復能力。
1.保護生命安全,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承德市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智慧平臺,完善市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構建統一協調的氣象災害防御管理和指揮協調機制,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風險管控、監測預報預警、災后氣象服務保障和突發事件應急氣象保障的新時代氣象災害防御業務體系。加強與京津合作,強化區域聯防機制建設,推進氣象災害防御與相關部門融合式發展,推進“+氣象”理念的落地落實,建立“網格+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模式,充分發揮氣象在防汛抗旱、道路交通、城市內澇、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防災減災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搶險救援系統建設中的功能作用。
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控能力。落實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承德任務,開展暴雨、干旱、高溫等8種氣象災害的風險普查和區劃?;谄詹槌晒?,完善氣象災害防御基礎數據庫。利用衛星遙感等多源監測手段,發展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技術。逐步構建分災種的氣象災害致災強度評估模型,完善分災種的氣象災害致災閾值體系,實現風險早期識別和快速預報預警。建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智能化制圖系統。開展山洪、城市內澇等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實現氣象災害風險全鏈條監控管理。
強化氣象災害預測預警能力。依托氣象災害監測網,基于高分辨率氣象觀測和數值模式,提升氣象災害預測預警的準確度和時效性。發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健全預警信息發布渠道,為政府決策部門開展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支撐。
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應急保障能力。強化重大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的應急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面向防災減災決策指揮部門的氣象信息輔助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氣象災害綜合風險研判“一張圖”服務。建設基于移動互聯的現場應急服務平臺和視頻會商及視頻指揮調度系統,構建現場保障與后方支撐有機結合的應急指揮和綜合保障服務體系。
強化氣象災害的科普宣教能力。圍繞防災減災,加強針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科學解析、標準的宣貫解讀和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強化橫向聯合,研發豐寧剪紙等特色氣象科普文創產品。建設固定場館與移動平臺結合的氣象科普業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氣象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與地方部門和社會資源的合作,拓展融媒體服務,提升全民防災避災救災的意識和能力。
2.服務生產發展,提升氣象助力經濟發展能力
完善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方式。強化政府主導,將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發揮氣象事業單位主體作用,建成適應需求、快速響應、集約高效的新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體系。推進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專業氣象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清單,積極培育和規范氣象服務市場。
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氣象服務。提高防災減災精細化氣象服務水平,聯合多部門,建設防災減災網格化管理矩陣系統,將氣象服務納入城鄉“網格化”管理平臺。提高城市內澇、雷電、強風等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完善重大活動氣象服務管理運行機制。強化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
3.促進生活富裕,提升氣象服務公眾供給能力
鄉村振興戰略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推進現代為農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建設與高標準農田、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相適應的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完善智慧農業氣象數據庫,建立集農業布局、氣候監測和物候實景監測、農情指標、災情和服務效益收集的智能化、可視化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系統,提升一縣一品的特色種養殖業的專業化服務能力。強化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影響評估,發展精細化、格點化、基于影響基于風險的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技術。
現代產業發展氣象服務保障能力。融入承德“風光儲氫”一體化發展戰略,主動服務和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圍繞體育賽事、冰雪運動、交通、電力、清潔能源、水庫調蓄水等領域需求,發展多要素精細化要素監測、風能、太陽能輻射、負氧離子等專業觀測站網,發展基于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技術,強化光功率、風功率預測技術應用,在綠色能源、森林草原防滅火等服務產品開發形成拳頭產品,擴大品牌影響,提供與行業深度融合的智慧氣象服務產品,趨利避害并舉,高質量助力經濟發展。
提升旅游專業氣象服務能力。開展旅游氣象基礎研究,研發自然物候景觀、特色天氣現象景觀、自然地理特色景觀等精細化氣象監測預報技術,發展生態氣象旅游資源評價技術,提升冰雪運動氣象服務保障能力,以專業化、智能化的預報能力提升用戶體驗,開發承德旅游氣象服務系統,并融入承德智慧旅游平臺,全面支撐承德旅游產業發展。
提升雷電災害防御專業氣象服務能力。優化雷電服務供給,提供一體化雷電綜合服務模式,提升雷電災害防御水平。
4.面向生態良好,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能力
提升生態環境氣象監測服務能力。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建成較完備的負氧離子監測體系,生態氣象科技支撐能力發揮更大支撐作用,天然氧吧城市創建取得豐碩成果。圍繞水源涵養和森林質量提升等生態建設,建設衛星遙感監測資料接收、存儲、處理和分析業務系統。開展典型生態區邊界層小氣候研究,建立長序列、高質量、動態更新的生態氣象專題數據集,構建多生態系統間融合應用的實時三維立體可視化遙感監測產品,建立量化預警指標,完善效益評估和反饋機制。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生態安全事件的氣象預警,以體現出顯著的服務效益,提升生態氣象遙感監測水平和服務保障能力。
提升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力。助力承德“三區兩城”建設,全力服務承德天然氧吧城市創建,成立生態文明保障氣象服務創新團隊,全面提升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能力。服務保障森林草原資源安全,助力水源涵養能力提升,開展精細化氣候服務、生態氣象服務、森林草原防滅火服務等,針對影響重點生態系統功能區的重要氣象要素和高影響事件,建立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系統,提升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和預估能力,持續開展天然氧吧、旅游康養、冰雪運動等氣候品質論證,塑造塞罕壩生態氣象服務品牌,放大生態品牌效應,助力“皇家避暑勝地”品牌打造。開展重大工程和城市規劃等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能力。加強與生態環境部門溝通協作,完善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網,提升對流層以及邊界層風向風力、溫度、濕度、輻射等氣象要素和顆粒物、臭氧、溫室氣體成分等大氣成分的垂直探測能力。建立面向O3、SO2、NOx、VOCs等污染物的預報、評估能力,PM2.5、PM10等顆粒物以及AQI預報能力保持省內領先水平,重污染天氣過程中長期預報時效進一步延長。引進精細化減排調控效果評估系統,為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施策服務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生態涵養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打造冀東飛機增雨作業備用基地,打造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示范區生態保護修復樣板,開展空地一體化生態保護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壩上高原和燕山建設承德特色的人影生態保障示范基地,開發建設人影作業指揮和效果檢驗評估業務系統,發展高炮和火箭、無人機、智能遙控火箭等針對不同海拔地區、不同類型云系、不同催化劑類型的作業裝備,打造有科學設計的人影科學試驗區,完善云水資源監測網,發展五段人影業務,實現作業需求獲取、作業條件識別、作業決策指揮、作業安全監管、作業效果評估等業務智能化功能,創新人影作業指揮模式、作業技術與裝備、作業指揮和監控模式,構建高質量的生態保障人影技術體系。
(三)構建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落實國家、省、市和中國氣象局、河北省氣象局科技政策,完善科技獎勵、成果評價、人才評價等科技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賦予科研創新團隊和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充分調動積極性。建立學術交流、專題研討、學術訪問常態化機制,形成濃厚的科研學術氛圍。以科技創新驅動業務發展,以業務需求牽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科研和業務充分融合,不斷提高我市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水平,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
1.強化重點領域科學研究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益導向,加強頂層設計,大力發展研究型業務。發展智能觀測業務,進一步提升協同觀測、質量控制和融合分析技術水平,完善精細化氣象監測產品體系,強化數據業務支撐能力;完善智能氣象預報業務,以暴雨強對流等高影響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為重點,深入開展數值預報模式釋用,強化智能網格訂正和應用能力,加強客觀精細氣候預測業務和基于影響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發展智慧氣象服務,加強多部門信息的融合共享和協同發展,強化信息共享和開發應用能力,強化氣象服務技術支撐,提升服務效益和影響力。
2.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
加快創新工作室和創新團隊建設,匯聚科研技術力量,明確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深化開放合作,實施協同集中攻關,建立研究型業務。加大科研創新投入力度,完善氣象科研創新機制,組建科研創新微團隊,建立“點對點”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導師培養、學術交流、專題研討、學術訪問等常態化機制,形成濃厚的科研學術氛圍。強化科研成果轉化,對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建立考核獎勵機制。
3.強化開放合作,打造山地和壩上高原氣象特色科技創新區
加強與京津合作與技術引進,進一步深化氣象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監測預警聯合會商機制。開展山地精細化預報預警技術研究,聯合科研院所開展燕山暴雨觀測和人工增雨催化試驗,在燕山暴雨氣候區布設斷面觀測系統,開展稠密觀測試驗,重點在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降水量級和落區預報及要素速報能力上下功夫。發展具有承德特色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研究,開展迎風坡人工增雨(雪)催化試驗和效果檢驗評估。發展多元信息融合技術,開展人工智能氣象預報業務研究與應用,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開展基于機器學習、多源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的災害性天氣研究,形成本地化的預報方法,以研究型業務推動核心業務能力提升。
4.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升科技創新實力
強化政策引導,完善崗位管理機制,優化崗位考核體系,選拔認定一批省級氣象領軍人才、省級首席氣象專家和青年氣象人才,選拔認定一批市級基層優秀人才。形成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在政策范圍內適當放寬專業限制引進人才,利用特色科技創新高地吸引、培養、鍛造人才。
(四)建設支撐業務發展的一流氣象基礎設施
完善臺站基礎設施和優化環境建設,抓好基層臺站基礎設施上檔升級,高質量市級雷達站升級遷建和豐寧、寬城兩個雷達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承德縣氣象局整體回遷項目、氣象觀測站建設項目和氣象現代化業務平臺建設項目,完成寬城國家氣象觀測站集中供暖項目、平泉國家氣象觀測站市政供水項目建設,完成市局辦公樓和業務樓改造提升工程、觀測站修繕工程,提升氣象現代化和文化軟實力建設水平,完成圍場御道口雷達站和生態站系列業務現代化建設項目,完善市縣氣象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啟動市級氣象檔案陳列館建設,推動承德佟山、圍場氣象主題公園和隆化氣象科普場館建設,進一步擴大氣象工作社會和公眾影響力。
“十四五”期間,圍繞主要任務,從彌補“十三五”不足、地方發展需求、全國全省氣象事業發展趨勢、中國氣象局和河北省氣象局的投資方向等四個方面謀劃實施五個重點工程。分別是:氣象防災減災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工程、現代產業氣象保障工程、氣象業務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氣象設施綜合提升工程。投資概算主要是結合了“十三五”期間省級、地方的投資規模和未來五年的需要,參考了當前的市場價格。初步謀劃工程總投資規模16414萬元,省級投資9340萬元,地方投資7074萬元。具體工程見《承德市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表》(后附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落實。繼續加強和完善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完善河北省氣象局和承德市政府市廳聯席會議制度,分別落實規劃責任,共同落實規劃任務;加強“十四五”規劃與“十三五”規劃的有效銜接,注重與承德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充分對接,做好規劃上下橫縱之間的銜接;加強規劃的推進實施,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單位,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與動態修訂機制,確保規劃的落實與實施。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氣象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開放的新型氣象服務體系、先進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適應氣象現代化的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的執行和應用,形成體系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規劃落實體制機制。
(三)加大資金投入,推動規劃實施。緊盯國家政策和重大項目機遇,爭取上級大的項目和資金落地,謀劃實施一批氣象現代化提升工程。按照事權劃分和支出責任,進一步完善氣象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健全氣象事業公共財政保障機制,把氣象事務支出納入各級政府預算,共同落實氣象建設投資。加強重點工程項目管理,保障氣象規劃項目穩定運行。
(四)健全法治體系,保障事業發展。完善法治體系,加強氣象法治建設。依法加強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預警信息傳播、人工影響天氣、雷電防護等工作管理,充分發揮氣象法律、法規對氣象事業規劃的政策支持作用,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良好氛圍。
附件:承德市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表
附件
承德市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年限 | 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 | 投資概算(萬元) | ||
省 | 市、縣 | 總投資 | ||||
9340 | 7074 | 16414 | ||||
一 | 氣象防災減災工程 | 2021-2025 | 建設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系統,完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任務,發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建設衛星遙感監測資料接收、存儲、處理和分析業務系統。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風險管控、監測預報預警、災后氣象服務保障和突發事件應急氣象保障體系,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1700 | 1040 | 2740 |
二 |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工程 | 2021-2025 | 打造冀東飛機增雨作業備用基地,在壩上高原和燕山山地建設承德特色的人影生態保障示范基地,打造人影科學試驗區。建設云降水物理監測站等地面監測設施,發展高炮和火箭、無人機、遠程智能遙控等作業裝備,建設人影作業指揮和效果檢驗評估業務系統。 建設承德生態氣象科技創新示范區,完善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站網,在御道口建設衛星遙感地面校驗站。圍繞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在豐寧和塞罕壩建設陸-氣通量監測站,建設林地和草原、濕地等下墊面類型的生態監測站。建設太陽能輻射和負氧離子監測站;開展生態監測評估和天然氧吧、旅游康養等氣候品質論證。 | 1300 | 2654 | 3954 |
三 | 現代產業氣象保障工程 | 2021-2025 | 建設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新建農業氣象觀測站10個、自動土壤水分站智能化升級和新建15套;全省范圍布局開展馬鈴薯觀測;加強馬鈴薯分中心服務能力建設。引進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系統。新建交通氣象觀測站2個、旅游氣象觀測站4個,建設防災減災精細化氣象服務系統和智慧旅游、智慧農業等現代氣象服務系統。 | 600 | 800 | 1400 |
四 | 氣象業務核心能力提升工程 | 2021-2025 | 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遷址升級承德C波段多普勒雷達為S波段雙偏振雷達,增建豐寧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1部和寬城X波段雙偏振雷達1部,智能化升級改造9個國家級自動氣象站和60個地面天氣站;新建城市氣象監測站30個,新建694個雨量站,達到燕山暴雨易發區行政村全覆蓋,遴選山區災害觀測站實施北斗通信升級改造;加強大氣垂直探測能力建設,建設智能垂直廓線監測系統一套,微波輻射計3個、毫米波云雷達1個、氣溶膠激光雷達2個、大氣穩定度監測儀1套,激光雨滴譜8個、三維閃電定位儀3套、大氣電場儀10套等專業探測設備,構建立體協同監測網;在燕山南麓暴雨區和接壩地區布設斷面立體綜合觀測系統,新建高山自動氣象觀測站3套,彌補氣象災害重點區域監測盲區,建設網絡安全保障系統工程。 開展燕山復雜地形災害性天氣野外觀測試驗,引進具有復雜地形適應性的短臨集成分析預報INCA業務系統,引進“科技冬奧”創新成果,建設智能預報業務系統,完成高時空分辨率的智能網格本地化業務系統,建設承德市智慧氣象服務平臺,完善市縣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聯合多部門,完善防災減災網格化發布系統。 | 4240 | 1580 | 5820 |
五 | 氣象設施綜合提升工程 | 2021-2025 | 提升氣象臺站基礎設施能力。高質量建設承德縣氣象局整體回遷項目和氣象觀測站建設,完成寬城國家氣象觀測站集中供暖項目和平泉國家氣象觀測站市政供水項目建設,完成市局舊業務樓改造和雷達塔樓、觀測站修繕工程;建設現代化的信息支撐共享平臺,啟動市級氣象檔案館建設,推動承德佟山、圍場氣象主題公園和隆化科普場館建設。建設市級綜合業務運行監控平臺、市級標準化維修平臺、標準化備件倉庫和氣象裝備實訓平臺,建設市級氣象計量實驗室。 | 1500 | 1000 | 2500 |
承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30日印發